暑假过半,有家长发现,自家孩子在生活作息上彻底“放飞”:白天昏昏沉沉,晚上兴奋熬夜,沉迷于网络、不爱出门、经常闹脾气嘉正网,把家长精心安排的暑假计划搁置一旁,有些孩子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面对这些状况,家长应如何帮助青少年、儿童调整心理状态,让孩子的暑假生活回归正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嘉正网精神心理科主任张晓鸣在接受央视网《够科普》记者专访时表示,暑假期间长期晚睡晚起、作息不规律,可能导致孩子出现生物钟紊乱,陷入“越睡越困、越困越想睡”的恶性循环。
“暑假期间,很多孩子晚上爱玩手机,不愿意睡觉。孩子如果养成了熬夜的习惯,以后想正常睡觉可能都很难入睡,睡眠质量也会下降,不管怎么睡都表现为很疲惫的状态。”张晓鸣建议,要激发孩子的主动性,让他们自主管理好自己的作息、饮食、睡眠和运动。睡眠节律的调整需要逐步进行,比如将入睡和起床时间逐步提前,每次15—20分钟,起床之后不要再睡“回笼觉”,坚持一段时间后,孩子的状态往往就会有所改善。若孩子持续出现乏力、情绪不好、对事物无欲望等情况,家长需警惕,孩子可能有了抑郁情绪,应及时到精神心理门诊就诊。
针对孩子暑假期间过度使用手机的问题,张晓鸣建议家长不要轻易给孩子贴“网瘾”标签,而应关注其沉迷于玩手机背后的动机。若孩子是因情绪低落而用玩手机转移注意力,直接没收他的手机强制“断网”可能导致其负面情绪更难调整;若孩子是因无所事事而玩手机,家长可帮助孩子发展现实中有趣的活动,如运动、桌游、剧本杀等,来替代手机带来的快乐,同时增加孩子的社交活动;若孩子停止使用手机后出现过激反应,如哭闹、摔东西甚至自伤,家长需寻求专业机构评估。
对于暑假期间有些孩子不爱出门、不愿意社交的问题,张晓鸣表示,青少年阶段的孩子开始出现独立性、自主性需求,此时家长应给予他们更多空间并尊重他们的隐私,避免强制他们进行社交活动甚至对他们有监视行为,要安排一些孩子喜欢的事情引导其参与家庭和社会交流,比如承担家务、出行出游,或参加运动社团、参与家庭游戏等。若孩子社交封闭且伴随情绪低落或过激行为,需及时精神心理科进行专业评估。
来源 | 央视网
编辑 | 宣传中心 郝洁
首都儿童医学中心
科普号
首都儿童医学中心
新闻号
首都儿童医学中心
挂号平台
健康科普
新闻动态
预约挂号
首都儿童医学中心融媒体矩阵
觉得好看请点击“在看”支持我们
亿正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